茅台镇坐落在寒婆岭的一面坡上,赤水河从山坡下流过,镇上几乎全是低矮的茅棚,居民绝大多数是衣衫褴褛的穷人。侦察连住在镇上山窝里的一家造酒作坊的老板家里。早晨,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和连长韦杰察看了镇内外的地形之后,正走到街上,向几位老人询问镇里的民情,通信员跑来报告:在一家酒窖里,发现了满满一窖茅台酒,司务长请示怎样处置?覃应机和韦杰邀上几位老人,一起赶了过去。
才走到酒房门口,就觉得异香扑鼻。走进房里,灯光之下,但见半人高的大圆缸一个挨一个,满满一屋,少说也有四五十缸,缸盖都密封着,只有靠近门口边的一个酒坛盖子被打开了,酒香就是从那里飘溢出来的。
覃应机和韦杰向老人们了解这家酒房的情况,问哪些是新酒,哪些是陈酒。老人们给他们一一指点。随后他们吩咐连司务长,那一缸原先已经打开了的酒谁也不准喝,把它分给大家,用来擦擦身子,泡泡脚,好松松筋骨。另外新打开一缸陈酒给大家喝,但不能喝醉。喝不完,还可以用水壶装上一些带走,其他的保护起来,不准动。同时,覃应机对司务长说,我们的政策是保护工商业者,拿酒要付钱,你先把我们现有的钱拿出来,不够就打条子。
发现了酒房以后不久,镇上老百姓又引他们找到另外两个酒房。他们像对那家酒房一样也将它们保护起来,并且对替老板看管作坊的人说:“我们买卖公平,你们不要害怕。”
上午吃饭时,炊事班给大伙加了菜。菜香加酒香,吃得十分热闹,会喝酒的喝了,不会喝的也尝了。覃应机和当时都不会喝酒,也都尝了几口。大家你帮我,我帮你,用酒来擦身子,又都泡了泡脚,然后躺下休息了一会。起来时,大家都顿觉神清气爽,腰腿灵便了许多。
下午,渡口的浮桥还未架通,侦察连就奉命先行乘船过河去执行新的侦察任务。临走之前,覃应机交代司务长把那两缸茅台酒移交给后面来的部队。
长征中红军在茅台镇掏钱沽酒的戎马往事,覃应机在五十多年后故地重游时,居然再次亲耳听闻——
到了茅台镇,周梦生引覃应机到了那一处山窝,那里果然是他记忆中的那个地方,只是茅棚没有了,山窝也已被人们填平,盖起了新房屋。房屋门檐上写着“茅酒老窖”四个字。这是现在茅台酒厂的库房。周梦生告诉覃应机:“这里就是当年华家的酒窖,曾经发生过红军沽酒的故事……”说来就有那么巧,这故事的前半段,正是当年覃应机所在侦察连的经历;后半段,是侦察连司务长把酒移交给后续部队以后的事。周梦生说:“后来,这三家酒房的酒陆续给过路的红军沽尽了。红军过去以后,老板回到家来,看到酒房的酒缸都空了,很是伤心,但有人告诉他,缸里有银洋,他忙取了出来,数一数,正好是这缸酒的价钱。老板一缸一缸看去,每一个缸里都有一包银洋,立刻变得又惊又喜,满眼泪花。另两家老板回到家里,房里的酒缸也空了,但他们有的也找到了银洋,有的拿到替他们看管作坊的人交来的光洋和借条。”
周梦生知道覃应机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员,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覃应机恰恰就是当年沽酒的红军中的一个。当覃应机告诉他的时候,周梦生乐得抓住覃应机的手不放,连说:“幸会!幸会!”
周梦生所讲述的红军茅台沽酒“不差钱”的历史故事,在由长征时担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干事李志明创作、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《长征诗草》一书中的诗歌《茅台酒》里,也有真实的反映:
没有月亮没有星,
踏过沙河爬过山岭,
公鸡啼叫天发亮,
红军走过茅台镇。
眼发花来头发晕,
人在梦里夜行军,
想喝一口茅台酒,
解解疲劳爽爽心。
茅台酒呀喷喷香,
一瓶一瓶摆在窗台上,
看着酒瓶心里痒,
不敢走近窗台旁。
情愿喝喝凉水清清口,
不要为了喝酒失人心,
人心有钱也难买,
人民的利益记在心。
(本文选自作者所著的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的《遵义会议100“趣”》一书,作者系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室主任、研究馆员。)